苍溪独角兽舞起源于明代,流传于苍溪县陵江镇。陵江镇位于巴山南麓嘉陵江畔,为隋唐以来苍溪历代县治所在地。怀抱嘉陵三十里,源溯汉晋两千年。
据传说,当时陵江镇群辉村赵氏家族为驱逐怪兽、祈求平安创作了民间灯舞《火烧独角兽》。它在继承巴渝古舞,吸纳苍溪龙灯、车灯、牛灯、竹马等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集古朴、雄壮、惊险、细腻于一体,形成了省内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的民间艺术舞种。该舞场面恢宏,演技精湛,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川北灯舞活化石"和"川北灯舞之王"的美誉。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赵文猛。民俗来源赵家山村民为驱兽降怪,每年元宵便四处游舞据《苍溪县志》载:四五百年前,苍溪县城河对面的赵家山,当地农民喂养的牲口、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庄稼屡遭野兽伤害践踏,老百姓苦不堪言、惊惶不安。为抵御野兽侵害,全体村民组织起来昼夜联防。一夜,忽见河边一庞然怪兽,身长一丈,头生独角,两眼闪光,口似血盆,遍体鳞甲,极其凶猛。"呜嘟嘟"一声长鸣,震荡山谷,村民点燃灯笼火把,敲响铜锣,鸣放火枪土炮,手持锄头扁担,齐声呐喊。山鸣谷应,怪兽惊恐,掉头奔逃,村民乘势穷追不舍。只见独角怪兽跳下山崖,潜入回水深潭之中。众人以火枪铁砂、弓弩毒箭射向深潭。翌日凌晨看江水泛红,知怪兽已除,村民疲惫而归。为保长久平安,之后又集资修建镇水寺,以镇水怪。
其后,赵家山农民便仿其形象制作出独角兽灯,每年元宵四处游舞,以示驱兽降怪之意。经过几代人的改进,赵家山的"独角兽舞"在继承巴舞传统,吸收傩舞精髓的基础上,慢慢固定了表演模式。精彩绝伦通常由10到12人表演,火烧独角兽是高潮演出道具:独角兽灯,头径四尺,内扎两道竹圈,厚纸糊裱,头顶独角,系红绸布,眼似铜铃,血口獠牙,张合自如,鼻如狮孔,左右生须,以两根三尺长的竹马鞭绑扎,兽皮以双尾麻布缝制,长九尺,宽6尺,彩绘金鳞,股后系麻尾。9张大八仙桌、烟花爆竹等。表演形式:苍溪独角兽舞通常由10-12人表演。1人戴面具领场,2人舞兽,1人吹特制铜号,5-7人司响器,2-3人放烟花爆竹。在舞蹈的高潮——火烧独角兽时,围观群众可任意点燃烟花爆竹抛向独角兽,形成万众四面围攻怪兽的壮观场景。
平地演出:演出前将独角兽放置演出场地正中央以香敬奉,以示庄重。开演时,青壮年一前一后披上独角兽皮,由灯头牵兽出阵绕场一圈,独角兽仿照怪兽形态起舞表演。或摇头摆尾,或甩须抖甲,或张牙舞爪,或翻滚狂奔,或腾挪躲闪,或啃腿舔毛,或抠痒起掌,姿态万千,威风雄壮。
高台表演:在平地舞罢后,独兽起掌,前者把兽头跃起,脚登后者前胸,坐于其头顶,后者双手紧抓前者腰带,托举过头,圆场一周,而后,前者又脚踩后者肩,高举兽头,直挺兽身,抖擞鳞甲,跃上场中方桌,表演俯视、盘旋、啃石等动作,而后又跃上另一层方桌叠起的高台,直至9张桌子,高达数丈,观者无不瞠目结舌。当独角兽登上高台顶部后,众配演及观者将早已准备好的石窝子、牛角花、竹筒包和大小鞭炮一齐点燃,猛力一起上抛,集中火力,四面围攻,舞兽者或有鞭炮火花爆于头顶,或炸于脚下,烧于腹背,硝烟弥漫危机四起,兽头在焰火中左右摇摆,甩动触须,抖动鳞甲,观者无不为之喝彩。
配套音响:大锣大鼓,唢呐,铜号。在深厚的"大河东"等响器曲牌声中,特制长号一气吹出24个"呜嘟嘟",尖厉激越,烘托出紧张的表演氛围。艺术传承先后共有36位传承人,被列入四川省非遗名录"苍溪独角兽舞"为苍溪代表性民间舞蹈之精萃。号角一响,龙灯、狮舞、牛灯、竹马等同演的民间舞蹈,悉数让之。数百年来,赵家山赵氏子民世代玩灯、代代相传,技艺日趋精湛。"独角兽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市、县各类盛典及县城各企事业单位庆祝活动、开业庆典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
1957年,"苍溪独角兽舞"曾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因其具有的独特风格,被列为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候选节目,后因受演出场地条件限制,不能发挥其特技而未参加。历史上,赵家山"独角兽舞"一度濒临灭绝,为抢救保护、开发利用这一民间文艺奇葩,历届陵江镇党委、政府均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项资金,不断扶持、壮大赵家山独角兽舞表演团队。近年来,先后拨出经费20万元,为其编排节目、添制响器、购买服装道具等。曾特聘苍溪县文化馆龙玉康(现已故)、苍溪县民间演艺家协会负责人袁政忠等专业人员到赵家山编排、指导演练表演程式。请专业人士整理、改编响器曲目,辅导培训器乐演奏,建立艺术档案。有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有了专业人员的指导,"苍溪独角兽舞"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又能重现风采。
苍溪独角兽舞是研究古巴蜀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先后共有赵文猛等36位传承人。2011年7月,苍溪独角兽舞被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