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男婚女嫁风俗:
苍溪市民的男婚女嫁,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和繁琐的礼仪。男女结婚必须经过“三查”、“六礼”,才算“明媒正娶”,媒人(红娘)说媒(介绍对象)后,男女双方首先进行“三查”查根底(根基)。即查祖宗三代有无遗传怪病,有无迹;查贤愚。即查对方品行操守、健康状况:三查周亲。即按同姓不婚,返亲不嫁,近亲忌取的原则,查实周亲原委。
通过“三查”确认“门当户对”,方可“元礼”议婚。
1、提亲。即男家具办“三色礼”(一刀肉,一壶酒,,一封糖),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如收下礼品即算允诺议婚。
2、“合八字”。当女方允诺议婚后,男方请媒人将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告诉女家,女家又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时,用红纸写“红庚”,带回男家,请算命先生测算,叫做“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即时退回“红庚”,议婚告止。“八字”相合者,男家请媒人具带“三色礼”送报女家,“八字”相合,已得“吉兆”,承望开亲。如女方收下礼品,以示允诺,
3、看人户(又称相亲)。女方得到“八字相合”的消息后,便约定时间到男家看人户即看家、见人。
若双方同意,便互赠定婚信物,从此婚姻确立。
4、落拜,又叫作定准揖。婚姻确立后,男家具备各色彩礼(又称聘礼),去女家落拜。女家父母要给末婚女婿赠双数的礼金,未婚女通过媒人给未婚夫回赠亲手做的鞋袜等纪念物。落拜后,未婚男子就开始称女家父母为干爹、干娘,未婚女对男家父母以爹妈相称,未婚男子每逢年头岁节,要到女家庆拜。民国时期未婚女方可以到男家看望。
5、下期书。落拜之后,男家即时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良辰,用红纸写成期书,具备礼品,请媒人送到女家,如女家接下期书,即为允期。自此,女家便备办家具,如床上用品,柜,生活用品之类,也称陪衣(嫁装)。穷家小户简单一些,大户人数较丰富。
6、接亲(迎亲)。接亲期间,男女双方都要张灯结彩,请客办酒。男家叫做成缘儿子,女家叫做打发女子。酒席为三天,男酒第一天为起媒酒(请媒人),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为谢媒酒。女酒第一天为接客酒,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为谢客酒。男酒第一天,请押礼先生、媒人、娶亲娘子、花轿、鼓乐队、陪奁拾运队,前往女家接新娘,又叫“过礼”。出嫁女从接客之日开始哭嫁,直至上轿登路。正酒天早上,出嫁女身穿红装,--哭呼至亲,被呼者要给出嫁女赠送钱物,称"上轿礼"。吉时一到,出嫁女以红绫盖头,由兄弟姐妹相送到堂屋,拜辞祖先、亲人,由娶亲娘子搀护上轿,送亲娘子陪送,兄弟押轿相送(至看不见自己房子的地方)。花轿抬至男家门前,新郎官(后改为礼先生)向花轿散米"打煞",给新娘"下轿礼"后,由男家姐妹或姑嫂搀护下轿,足踩红毡步入堂屋在押礼先生的主持下举行"拜堂"仪式后引入洞房,夫妻双方要喝"交杯酒",表示夫妻双双交心合意。下午新娘要用从娘家备带的糕点瓜果之类吃食,摆设茶席(称做摆茶)晚上,亲朋好友要到新房中"闹洞房",以此欢聚。次日早晨,新娘要下厨参拜灶神,早饭后(民国时期改为当天),新郎官要备办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第一次回娘家)。当天或第二天新婚夫妇同回男家。新婚满九天后,新娘要回娘家住九天,叫做“住九”(取久久长寿之意)。民国时期"住九"习俗逐步自行消失。
苍溪自古民风淳朴,崇尚礼仪,其婚嫁习俗与我国古代仪节大体相同,即要按“六礼”的程序进行。一日“纳采”,即送礼求婚;二日“问名”,即询问女子名字和出生日期;三曰“纳吉”,即送礼订婚;四日“应征”,即送聘礼;五日“请期”即议定婚期;六日“亲迎”,即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人,旧时,苍溪地区农村婚嫁中,许多习俗十分独特有趣。
一、婚前禁食
广元市旺苍、苍溪交界的木门、嘉川、文昌、龙山、东溪等山区,新客(指新娘)出嫁,母亲要强迫女儿禁食。一般是婚前到数第三天只准女儿吃两顿饭,倒数第二天只吃一顿饭,结婚前一天整天不准吃饭。婚前禁食,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事还得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代,那时由于战乱,四川人口大减,据民俗专家孙晓芬女士的研究,当时四川土著居民仅“十之存一”。清政府采取移民政策来开发四川,那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农川的移民插占为业,他们大多聚族而居,什么“张家湾”、“李家湾”、“罗家沟”、“陈家坪”等等便是这段历史的遗迹。民们恪守“同姓不婚”的原则,姑娘只能嫁到十几里甚至数十里外的外姓聚居村落去。
结婚的当天,新媳妇要坐着花轿,在歧岖山路上渡过几小时甚至大半天。时间这么长,“水火不相容”的事难免不发生。而新娘在迎亲途中是绝对不容许下轿的。新娘下轿再上轿被视为不吉利。迷信者认为这预示该姑娘不能和新郎白头偕老,还要第二次上轿。为了在中途不下轿大小便,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头几天由节食到完全禁食,以保证中途“万无一失”了。
二、上轿“利事”
利事相当于如今的小费。当迎亲的花轿抬上新娘准备起程的时候,新娘的母亲,一定要将几个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少许银钱的纸包分发给轿夫,称为给上轿“利事”。
为什么女方一定要给轿夫“利事”呢?这中间学问可久、文章可多!
原来在聚族而居的山区,男家请来抬花轿的人,多半是同族中兄弟子侄辈的青年男子。山区习俗“过门三天无大小”,也就是说,这三天内他们小必拘于长幼礼节,可以和新人逗趣、笑闹。而抬轿迎新娘正是逗趣的大好时机。他们用轿子左右高低不平,起轿落轿不招呼。上坡下坡左右摇摆,平路行走忽快忽慢等等方法来戏谑新人:所有这些足以使第一次坐花轿的人姑娘心惊胆颤,甚至有些新娘晕厥在轿中。新娘的母亲事先给点“利事”,有赔个小心,请求关照的意思。只要“利事”一给,迎亲的花轿绝对平平稳稳,而和新人的逗趣笑闹,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了。
三、花轿撞亲
旧时农村婚嫁,多半集中在下半年冬腊月间,冬腊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往往不止一家在结婚。而迎亲的队伍最怕两乘花轿迎面相会于某桥头。上古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双方务必拼死相撞,抢先过桥,他们认为撞的是福气,抢的是财喜。这样的撞亲多少带有野蛮的色彩,常常弄得两败俱伤,把一场喜事变成丧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撞亲”也由原始的冲撞变成了谦逊的礼让,这种习俗直延续至今。我市朝天、旺苍与陕西接壤的大山里的撞亲习俗,礼节大致如下:
两只接亲队伍迎面相会于某桥头时,必须原地落轿。首先进行“唢呐对话”,双方唢呐队轮流吹奏《隔山叫》、《隔河叫》、《对话》、《花牌子》一类喜庆有趣的唢呐曲子,以表示友好。第二,是双方娶亲娘子(即迎亲队伍的总负责人)出面协商交涉,称为“纳上福”。“纳上福”的对话规范,有固定的套子。甲方说:“乡里乡亲,连根筋筋,欣逢吉日,两处娶亲。幸会,幸会!”乙方答:“两处娶亲,喜事临门,花轿相遇,三生有幸。请了,请了!”甲方又说:“小河水清,桥边草深,请问乡党,新人贵庚?”乙方又回答:“新人属兔,五月出生,日在丙辰,时在三更。”这时,甲方的娶亲娘子要迅速算出本方姑娘的年龄,如本方姑娘大于乙方姑娘则说:“拜上乡亲,拜上新人,我家新客,蠢长一春。”在弄清各自年龄后,两方娶亲娘子共同大声喊道:“乡有乡风,民有民俗,后退十丈,桥头撞亲!”这时各自队伍后退十丈,双方娶亲娘子各自大喊:“撞——亲——罗!撞——亲——罗!”只见两只队伍直冲桥头,看似凶猛,实则新娘年龄较小一方的娶亲队伍,有意稍稍落后,让对方先过桥后,才煞有介事地冲过桥去。原来,娶亲队伍桥头相遇时,都要自觉遵守“小让大,晚辈让长辈,路近让路远”的规矩,而这撞亲的架势,只不过是“谨遵祖俗”的一场喜闹剧而已。据此,苍溪县打造了川北灯戏《撞花轿》,获省第十三届“群星奖”戏剧类老年组一等奖,是我市唯一获得“群星奖”的剧目。
三十年前的结婚,再也回不去的记忆!
那是结婚不叫结婚,男方叫接抱女子,或者叫成愿儿子,女方叫做打方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