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坝舞狮

2024-07-23
来源:

“元坝舞狮”是指发源并流传于苍溪县元坝境内及川北的一种民间艺术。元坝镇地处川北大巴山支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出发地,嘉陵江支流宋江中段西岸,是中国雪梨之乡—苍溪县的腹心地带。它溯流而上可达旺苍、汉中,顺流而下直抵阆中,东依巴山楚地,西接剑门古道。全镇幅员面积90.7平方公里,辖38个村5个社区250个组42187人。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高入云端的老君山,“金线吊葫芦”的老君观,半入江风的紫云宫,刘秀十二走南阳歇坐的天台山,全国闻名的庭院文化示范村的将军村,还有景色宜人的旋子山文经公园,人造平湖的4大水库,18个硕果累累的柑、桔、柚村、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存在着历史、蕴藏着民间才气,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圈。“元坝舞狮”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载誉巴蜀。

   

“元坝舞狮”源于西汉末,释迦牟尼佛在亚洲广传佛生,(众称佛祖)命地藏王为幽灵教主,教化众生。后转世投胎在印度摩揭陀头号刘富翁。刘老年得子贵称目建联(简称目连)。父死目长大成人,离家从商,别母刘氏四娘言道:“母要积德行善,方成正果……”而母口是心非,常将化缘、求救者赶走。目闻四邻诚告,铁证如山,母知错不认,七日内暴死黄泉,受尽酷刑。目知母十恶不赦,才出家忠佛,敬拜佛祖解罪。佛祖见目遵中孝,靠法力聚十方众生设“盂兰盆会”超度目母,转身归天,化狮改恶从善。目孝母虔诚,请赵巧制了头式面具和佛尘(大头和尚手执的毛刷)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和“元宵节”拜佛诵经,舞狮祭亡。目就成了民间的开元孝子,狮就成了扫瘟、灭害,逢年过节的吉兆之祥。舞狮就这样广流民间。唐代的舞狮就已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宫殿、寺庙、楼堂、管所、庭院、桥头等都刻有狮子座镇辟邪。300年前,舞狮艺术进入川北,该镇鲜家沟村一代传人马仕富接气承传马从锦把舞狮的36阵与武术、书法、灯戏融为一体,靠两张狮皮、一个喜头、一套锣鼓、两个红灯组成舞狮队。逢年过节、婚庆、葬礼等受群众接请。

   

“元坝舞狮”不仅具有北方舞狮凶猛奔放之锐气,而且具有南方舞狮灵活奇巧之技法,表演者无论是在高处腾空起舞,还是扑地打滚和擞皮,都融合了武术、杂技、舞蹈、书画姊妹艺术精神,体现出既有独创的技能技巧,又具有相关姊妹艺术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元坝舞狮”属自发式、家庭式、亲朋式的传承,很少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具有演技的特殊性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特征。“元坝舞狮”表演道具制作也十分考究,狮头采用刺藤、蔑条、青麻细绳绑扎成型,再用手工织成的麻布罩面,土方配制的染料彩画制成6尺为径,2尺5寸为高狮头,狮皮是通过手工青麻搓成一寸为方的空格,在格上四角打结处扎上长6寸的麻束以作狮毛,并适当在狮毛上涂上不规则的色块加以美化,并用食盐水喷洒狮皮、狮头两遍后,以使狮头防裂、耐用、柔软而富有弹性,服装及舞鞋是由农家妇女将青麻手工织成布匹缝成坎肩和宽松裤,用青麻打成防滑轻软的麻耳草鞋,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的民俗特征。

   

元坝镇历史悠久,属周边九镇(乡)之中心场镇,自古水陆交通方便,物流快捷,交易繁荣,良好的区位优势,兴隆的商贸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吸引了无数商贾,而且还招来了各类艺术团队,从而繁荣了元坝舞狮文化艺术的交流,拓展了本地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促进发展,因而艺术门类间具有艺术的共存性,又有不同地域性特征。

   

发展情况:元坝舞狮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农村,惠及千家万户,是当地生态庭院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单位、群团、学校、场镇,还是农民群众,人人乐此不疲。目前,有近200人参与练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迎狮捧场,道喜祝贺和灭瘟免灾,获得大喜大富大吉大昌,人兴财发,身体安康的吉祥之兆,舞狮靠两张狮皮,一套锣鼓少则7人,多则几十人就可以临场表演,农民舞狮艺人马从锦领着团队由步行、骑自行车、摩托车到开着小车深入单位,他们不仅收入可观,修了新房,建了果园,购置了车辆,成了当地庭院文化专业户,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它是元坝人民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是记录川北历史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元坝舞狮艺术在县文体旅游局高度重视和指导下,表演技能技巧得到提高,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发展。

  规划:1、2007年培训艺人160人次,普查登记艺人的技能和身体状况,并建立艺人档案。2、2008的培训艺人160人次,拓展艺术市场,建舞狮专业演出场地(紫云宫)排练新节目10个。3、2009年培训艺人160人次,派业务骨干到北京马戏团、杂技团和上海武术院拜中华狮王庄学忠传技学艺。4、2010年培训艺人120人次,新排节目60个,与兄弟队联袂演出3场次。5、2011年培训舞狮精英15名,在县同心广场和元坝“紫云宫”免费公演,并请专家学者点评。

  措施:1、建立“元坝舞狮”艺术档案库。2、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元坝舞狮”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3、传人、自学、创新与出外拜师考察相结合,促进“元坝舞狮”艺术不断发扬光大。4、利用节日庆典活动积极开展舞狮竞赛活动,营造浓郁的舞狮文化氛围。5、把“元坝舞狮”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积极组织优秀节目开展送艺术下农村活动,把“元坝舞狮”办成文化产业,逐步走向市场。

  “元坝舞狮”生龙活虎,独具格韵。它扎根民间,世籍农民,是人们生活经历的艺术表现,反映出川北农民艰苦创业、勤奋求艺的光辉历程和业绩。从舞狮的舞姿、武打、乐队的伴奏和出演时间,表达情意都能显现艺术之功,传承发展了民间文化,展示了民族精神。而今,元坝镇舞狮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农村,惠及千家万户,成为了当地农村生态庭院文化的组成部分,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单位、群团、学校、场镇,还是农民群众,人人都乐此不疲。目前,有60余人参与练艺,逢年过节、婚葬嫁娶都要迎狮捧场,道喜祝贺和灭瘟免灾,获得大喜大富大吉大昌,人兴财发,身体安康的吉祥之兆。舞狮靠两张狮皮、一套锣鼓少则7人,多则几十人就可以临场表演。民间舞狮艺人马从锦领着团队由步行、骑自行车、摩托车到开着小车深入单位、农村送艺术下乡。农民马从东等练就舞狮艺术同团表演,他们不仅收入可观,修了新房,建了果园,购置了车辆,成了当地庭院文化专业户,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它是元坝人民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是记录川北民间舞狮和社会发展的典籍,是传承元坝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是研究川北历史的重要依据。

  15年来,获国家级奖3次,奖金1万元,省级奖3次,市级奖8次,县区奖15次,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艺术联友题词63幅。2001年我镇被授予省级“文化先进乡镇”;2004年12月被授予省级“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称号;2005年12月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鲜家沟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08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舞狮)艺术之乡”。

其他相关介绍:

“元坝狮舞”源于西汉末年,是集中国南北舞狮艺术于一体,流传于苍溪县元坝镇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元坝舞狮”表演相关器具有:雌雄大狮子皮道具各1副,小狮皮道具2-60副;喜头(大头和尚)、猴头、拂尘、蒲扇、红灯、高杆、桌、凳、彩衣、蹈锄等若干。背景音乐由锣鼓搭配唢呐。表演时,通常用一个人顶狮头,二人舞狮参和,五人击乐,二人引灯的狮队出演。元坝舞狮共设四十八阵,阵阵环环紧扣,动人心弦。其代表阵势有:“迎门升炮”、“鱼跃龙门”、“高坐莲台”、“银水到堂”等。尤为经典的是“银水到堂”:将长凳分别立置于表演场地四角,并在长凳的脚架上放置盛满清水的瓷碗,堂中央放置四个独方凳备用,舞狮双人在鼓乐齐鸣的伴奏下,舞动狮具平地翻滚,擞皮、翻眨狮眼、腾空起舞,叩拜四邻乡亲,狮头口叨四角凳上置放的瓷碗,分别一滴不撒地叨放在堂中央的四个独凳之上,再用狮嘴将其四角板凳叨放在堂中央,摆放成“主”字形、“人”字形、“兴”字形、“财”字形,扑地跃越而起的舞狮者舞入厅堂,表现人兴财发之吉兆。独特的演技、恢宏的阵式,喧嚣的鼓乐,悦耳的唢呐把舞狮表演阵阵推向高潮。表演者无论是在高处腾飞起舞,还是扑地打滚和擞皮,都融合了武术、杂技、舞蹈、书画等多门艺术技巧,设阵破阵,阵式独特,稳重见险,粗中有细,刚柔相间。

“元坝狮舞”先后20多次参加了南充、巴中、达州、广元等各地举办的民间灯舞比赛和演出,多次获得殊荣。《农民日报》、《四川日报》、《广元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宣传媒体进行了报道。2004年元坝镇被授予“四川省民间艺术(狮舞)之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自由容器
自由容器
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