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华屋 道脉云台--苍溪云台观

2024-07-26
来源:云台观微信公众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庭华屋 道脉云台

云台观,位于四川省苍溪县城东南部18公里,与四川省阆中市原云台乡交界的云台山上。云台山,是东汉五斗米道、正一盟威之道的渊薮之境,是道教早期二十四治中的下八治之首治,是东汉张道陵即张天师学道、创教、炼丹、施法、升真之所,其历史距今近两千年。

图片

两汉以前,云台观所在的云台山即为方术炼丹名山。永寿年间,由洞崖、茅庐、馆舍,至于宫观遍布,崇信广大。明万历八年(1580),清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年(1843),民国11年(1922),均有重修、培护,并设道会司于云台观。《道藏》《云笈七签》《崆峒问答》《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苍溪县志》等史载,经祖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之后至第四代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始离巴、汉、蜀,而世居龙虎山。“考诸典籍,可知汉时张道陵天师曾率弟子近四百于此地修炼。故云台山亦可视为制度道教的发源地,其地位颇为重要,显示了云台山治在制度道教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信物的传承和弟子汇聚众多的情况来看,将云台山看作制度道教发源地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及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的詹石窗教授,经对苍溪云台山、云台观进行的两度实地考察,以论文刊载、公开发表的形式加以肯定。
图片
道教圣境,洞天福地。人谓道脉云台,天师祖庭。云台山下有宋江、伏龙河汇流于阆中市文成镇入嘉陵江,四季有雾,仙气萦绕,道风充溢。云台山有天柱峰,亦名天柱山,整座山势为自然太极阴阳内外八卦地形地貌。传说,祖天师张道陵在阆中思依山、文成山(授兵符处,即杜光庭所咏福唐观)和苍溪云台观,从事行修道书、三官符水、演教布化等大量活动。经过改良、革新教义思想,正一道完成了由西汉落下闳的天文星象历法等科技发明创造,到祖天师张道陵的道教世出,并向正统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自巴、汉、蜀,而播传北方、南方。云台山的道教景观和文物遗存达众多,计有八角井、龙洞、天师墓、白鹤楼、三清殿、天师殿、紫微宫、九皇楼、司令堂、九转亭、魁柏亭、望鹤亭、炼丹池、丹灶堂、浸药泉、玉丹亭、玉鱼池,并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洞和松根、蟠桃、飞仙岩等文物,及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吴道子画嘉陵江风光图、葛洪研习道书之所、希夷祠在云台山、武则天云台山举行国醮、壶中天地仙话等人文遗存。
图片
云台观坐北朝南,分为山门、院落左右厢房,祖天师殿、三清殿及附属建筑。进大门,迎面是灵官,是为灵官殿。殿的左右各有厢房,为茶坊、画室、库房,并以围墙形成四合院格局。大殿供奉祖天师张道陵和王长、赵升二真人,迎面左侧上为药王真人、财神赵公元帅、寿星,右侧上为真武大帝、文昌帝君、斗姥。左右两侧分设六十甲子。大殿后为三清殿,供奉三清尊神。恢复重建的云台观规模与历史相比,白不及一二。道教兴盛时置东观、中观、西观等联片建筑,深具“东观钟声西观应”盛况,所在的苍溪“半城民居半城道”的道乡和阆中“阆苑仙境”之誉,符合鼎盛时期名副其实的道乡仙都,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而自三代以降,至秦汉于今,桑海靡常,绝大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云台观经政府批准开放为合法宗教场所以来,经道众艰苦卓绝的复建,设施配套初具样貌,文化氛围日渐生发,成为川北道教信众的朝拜中心,四川旅游环线上一处最重要的道教文化旅游圣地。

图片

考诸典籍,可知汉时张道陵天师曾率弟子近四百于此地修炼。故云台山亦可视为制度道教的发源地,其地位颇为重要,显示了云台山治在制度道教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信物的传承和弟子汇聚众多的情况来看,将云台山看作制度道教发源地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及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的詹石窗教授,经对苍溪云台山、云台观进行的两度实地考察,以论文刊载、公开发表的形式加以肯定。云台观位于苍溪县云峰镇和阆中市原云台乡交界的云台山。据记载,东汉以前及秦、三代时期,即有巫灵方术道流于此活动。作为中国道教二十四治之下八治第一的云台山、云台观,是张道陵学道创教、晚年所居并白日飞升的圣境。1968年,张其昀监修《中文大辞典(台湾版)》载:“云台,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唐《元和郡县志》记载,苍溪县境有云台山,并为道教名山。宋《太平寰宇记》也有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学道升天的记载。元《四川省地图》、明、清《保宁府志》、《苍溪县志》、《蜀水经》都有类似记载。清《道藏辑要》:道教初有24治所,分为上中下三个八治,各有称谓。下八治之第一治为“云台山治,在巴西郡阆州苍溪县东。”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48年版《辞海》亦都有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修道成仙的记载。四川省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常有彩霞密覆其岭,灵鸟瑞雀飞翔,抗苍涯於穹昊,耸绝壁於云霄。立云台为名,以标显奇特耳。若登高远望,则千巖万壑,金碧推叠,龙蟠虎踞,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环富,尽神人之状丽矣!又其灵粹滋孕,故代生异人,为刚风浩气之所。

图片
人文渊薮,道脉渊薮
云台山下灵山新石器时期燎祭遗址,距今五千年历史,其时即有先民休养生息。包括文献载记、故事传说、地名遗存等均云台山为华胥、伏羲文化盛传地区和代表地区,并农医天算人才代不乏人,如群星璀璨的星座辉耀于此。云台山具自然阴阳太极内外八卦地形地貌(四周有山脚分别为石庙梁、邓家咀、鸡公嘴、黄梁嘴、九道拐、麻石嘴、青龙嘴、凤凰梁,为内八卦,山脚之外周另有八座山,分别为紫阳山、铜鼓山、博树崖、文城山、双山垭、文笔垭、北斗山、冒火山,为外八卦),而内外八卦则分布在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方向。据冯时等研究,河出图为天上银河(苍溪阆中段嘉陵江又称西汉水),龙则为二十八宿之大火星即龙星(崇拜蛇龙的巴人为伏羲族裔,亦可参阅陆思贤《神话考古》)。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迟至陈抟《龙图序》讲到龙图三变,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河图洛书,易学史上遂形成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洛书与汉初《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与西汉未《干凿度》中的九宫说完全一致(明堂,具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

图片


云台山治:下八治之首治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在巴蜀学道创教。云台山、云台观是道教早期所创设的二十四治之下八治第一,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七十余年。道教典籍、史志书刊、傩戏灯戏、传说故事、史学研究、诗人吟咏、书画图绘等,均有体现和揭示。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苍溪县……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周地图》云:‘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
《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引《十道记》载:“灵台山,在县(阆中)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张道陵升真之所。”
明嘉靖《保宁府志》在“苍溪”条目下云:“云台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高四百丈,山峰峻削,一名天柱。”
秦时,苍溪未建县,云台山属阆中县境。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巴国)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又云:“阆中县,郡(巴西郡)治,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文纬书谶。”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灵台山,又称云台山,在今苍溪县东南,古属阆中县地。”晋初行政区划变动,分阆中新置苍溪县。由晋至今,云台山在苍溪、阆中交界处。
《明史》卷四十三云:“苍溪……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明嘉靖《保宁府志》:“天柱山,在阆中、苍溪之界,即云台也。”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二十四之《苍溪县》云:“其著者,东南三十五里,有云台山。”
公元143年,张道陵依太上老君之名,正式设立二十四治作为五斗米道的活动中心。《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并序)》云:“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奉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二十四治的下八治是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山治、公慕治、平冈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云笈七签》云:“云台山治……治应胃宿。”《太上正一盟威法录》收《太上二十四治气录》云,云台山气官祭酒位号是太上中气右领决职大品将军一人。《受录次第法信仪》收《天师治仪》说云台山治的气官祭酒的位号是左监功。《太上正一盟威录》说云台山治气官祭酒的位号是左监贡气祭酒。
云台治官,《云笈七签》引《云台治中内录》云:老君念于志学之子……授陵为云台治……封陵为天师。又云:张道陵之后是张申为云台治官。还云:施存……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张道陵升真后,其孙张鲁在汉中近三十年,至第四代天师盛,始返龙虎山。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左右,张鲁在二十四治基础上,增加四个备治(又叫别治)成为二十八治。另外,又设配治(附属教区)、游治各八个。《天师治仪》《五岳名山图》表明,代元治、樽领治是云台山治的附属教区。
图片
祖天师升真之所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1-577年)《无上秘要.正一气治品》云:“云台治,上应胃宿。昔张天师将诸弟子三百七十人住山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此即赵升取桃之处也,在巴西郡界。”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云台化,五行火,节芒种,上应觜参宿,丙午、庚午、庚戌人属,阆州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天师永寿二年九月九日上升。”
《太平御览》云:“灵台山,《十道记》曰:‘灵台山在县(阆中)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真之所’。《郡国志》曰:‘灵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尺,皮是桃,心肉是柏。张道陵与王良、赵升试法于此,四百余年,桃迄今不朽,小碑记之。’”
《绣像列仙传·张道陵》云:“真人(张道陵)至苍溪县云台山,谓王长曰:‘此山乃吾成功飞腾之地也’,遂卜居,修九还七返之功。”又云:“真人欲留其神迹,乃于云台西北半崖间,举身跃入石壁中,自崖顶而出,其山因成二洞。九月九日……真人乃以盟威、都功等诸品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以授长子衡,且谓长、升曰:‘尚有余丹,二子可分饵之,今日当随吾长升矣’。亭午,群仙仪从毕至,天乐拥导云台峰,白日升天。时真人年一百二十三岁也。”
《崆峒问答》:闻蜀多妖殄,欲往除之。至阳平山修行感遇太上老君。于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亲授盟威经箓二十四品,三五斩邪雌雄宝剑,阳平治都功玉印。修之千日,乃入青城山战鬼。至则鬼神皆降,复二十四治。葛璝、涌泉、北平诸山修九正法及养神轻身之术,居本竹治授灵宝诸法,居平盖治合九华大药,道成至玉局治。太上复降,说北斗诸经三八谢罪法忏。永寿二年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盟九岳四渎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命人处名阳,鬼处明阴。每治设祭酒男官女官以赞玄化。复游各郡,斩妖孽夺咸池,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至云台治见绝巘下桃熟,命王长赵升二弟子投身取之,既则,师亦飞下投王赵二弟子。起,遂以余丹及剑印授二弟子,祖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安,世世一子绍我之位,非吾宗子不传。”是日同王长赵升,千乘万骑于蜀中云台山白日上升。时汉永寿元年九月九日也。夫人雍氏于永寿四年正月十五日同女师文鸾与姬芳芝白日飞升。
图片
顾恺之与画云台山记
雪华编著《中国古代画家》云:“《画云台山记》讲道教祖师张道陵七试弟子的故事,大多数人认为它实际上是一幅云台山构图设计。”记中所述云台山,幽、奇、雄、险,是神明之居。晋顾恺之(公元348-409年),写《画云台山记》。
晋葛洪(公元282-343年)《神仙传·张道陵》云:“张道陵……其九鼎大要,惟付王长。后得赵升,七试皆过……第七试,陵将诸弟子登云台山绝巖之上,有桃树大如臂,生石壁下,临不测之谷,去上一二丈,桃树大有实。陵告诸弟子,有能得此桃者,当付以道要。于是伏而窥之三百许人,皆战栗却退汗流,不敢久临其上,还谢不能得。唯升一人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矣。师有教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乃从上自掷,正得桃树上,足不蹉跌。取桃满怀,而石壁峭峻,无所攀援,不能得还。于是一一掷上,桃得二百枚。陵乃赐诸弟子各一枚,余二枚,陵食一,留一以待升。于是陵乃临谷,伸手引升。众人皆见陵臂不加长,如掇一二尺物,忽然引手,升已得还。仍以向余一桃与升,食毕,陵曰:‘赵升犹以正心自投桃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试自投,不得桃上,不知陵所在。四方则皆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咄。唯升、长二人默然无声。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师自投于不测之谷,吾等何心自安’?乃俱自掷谷中,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玉床斗帐中,见升、长,笑曰:‘吾知汝二人当来也’。乃止谷中,授二人道要。”
图片
入列二十八座炼丹名山
《太平寰宇记》云,“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明嘉靖《保宁府志》云:苍溪云台山“有九转亭、丹灶堂存”,有炼丹井,浸药泉,在云台山上,张道陵煮药炼丹之所”。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云:“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按仙经,可以精思合作药者,有……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全山、盖竹山、括苍山……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可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文史知识》1980年第三期赵匡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云:“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从此炼丹术就由道士掌握。道士合炼神丹大药多选名山幽谷,穷里狂野无人的地方。他们修炼的足迹当时遍布……云台、青城、罗浮、天台、少室等二十八座名山。这些地方,后世都成了道教圣地。”其实,张道陵在云台山学道炼丹之前,即炼丹名山。因而,道教之先的道家,甚至巫灵在云台山伏脉千里,其来有自。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云:“李八百者,蜀人也……以丹经一卷授(唐)公昉,入云台山合作丹,丹成乃服之,仙去也。”唐公昉,城固人,王莽居摄二年(公元前33年)为郡史,在云台山炼丹的时间,比张道陵早一百七十年左右。又,《抱朴子·登涉》云:“昔张盖蹹及偶高成二人并精思于云台山石室中。”
云台山既是道教炼丹名山,又是道教炼气重地。《三洞群仙录》引《野人闲话》云:“阆州云台化,昔老君、张天师经游之所。观内有一道士裴浩中者,不知何许人也,年逾百岁,多食松枝,或炼气而已。每因握固数思,冥目静坐,必有猛虎驯扰于左右。同住者亦见之。一旦,谓门人曰:‘余有所住,尔等好住无替休息’。门人固留不住,遂褰衣上峭壁,若覆平地,若飞鸟捷猿,直上峰顶,杳而不见。之后,乡里有虎暴者,就画尊师形象以压之,谓之伏虎尊师。”
图片
壶中天地仙话
壶中天地,是流传千年的仙话故事,发生在张道陵之后的施存身上。《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云台治中录》云:“施存,鲁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长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中,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图片
葛洪研习道书之所
明嘉靖《保宁府志》云:“书巖,在云台山中,乃葛洪稚川读书所,有稚川像在焉。”清乾隆《苍溪县志》云:“说云台山……其东有书巖,为葛稚川读书所。”清李元《蜀水经》云:“云台山亦名天柱山……居苍阆之交……其东有书巖,则葛稚川读书所居。”
民国《苍溪县志》云:“晋太安初,葛洪字稚川,尝避邑之云台山洞,历代相传,有葛稚川读书处。”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志(1987年版)》云:“灵台山之东有书巖,以巖石似书为名。传葛洪曾至读书。疑(石书山)即此山。”
《晋书·葛洪传》云:葛洪(公元282-343年)“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云,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到云台山研习道书,直至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才离开云台山回丹阳。
图片
希夷祠在云台山
陈抟(公元871-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是唐末五代时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境)人。曾隐居武当山,在华山作道士。宋太宗曾召见,并赐号希夷先生。《宋史·陈抟传》言其“服气辟谷”,“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是睡仙。道教史上,陈抟有开宗地位,所以尊奉为继老子、张道陵之后的道教至尊,称他为陈抟老祖。
据研究,在道家、黄帝以前,河图洛书是有传承的。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4年),道士陈抟西游四川,得传《正易心法》、《先天图》、《河图》、《洛书》等。其后“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朱震《汉上易传》)”。元代袁桷《易三图序》载:“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载太极图,并言:“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蔡元定受朱熹之托,从四川隐者处访得之易三图,为河图洛书及太极图。后来被朱熹、蔡元定列于《周易本义》卷首。
云台山有希夷祠。由北宋宋祁《谒云台希夷祠并序》可见云台山当时知名之高,影响之广。
图片
武则天在云台山举行国醮
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全唐诗》载宋之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宋之问(公元656-712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进士,为宫廷侍臣。武则天时,多次敕命道士往五岳四渎投龙,举行国醮,为武周拜天谢地,镇安社稷。宋之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证明,武则天使蜀投龙,宋之问就写诗以纪之。
投龙是道士将文简和玉璧、金龙,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以祈求保安宗社。唐代帝王举行斋醮投龙活动,在四川境内所选的名山洞府,主要是青城山。《送田道士使蜀投龙》开门见山对田道士说:“你骑着马(或驾着车)轻快往前走(风驭忽泠然),去那遥远的云台山(云台路几千)。接着又说:“进入四川北大门利州,那里有山峰断裂开来中间是像巴字连接的嘉陵江。有壶中仙话的云台观是二十四治之一,也是张道陵升真的洞里天。临别则相约,回来的时候再详细听你描述云台美景。
据考,广元是武则天出生地。《元丰九域志》云:“唐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皇后于此。”武则天的父亲为利州都督时,领利、龙、隆、始、蓬、静六州,隆州即阆中,其时苍溪为隆州属县。武则天敕命田道士到云台山举行投龙仪式,正如李商隐《利州江潭作》所言“感孕金轮所”一样,感谢出生地,并为武周拜天谢地,镇安社稷。
八角井
在云台观东南200米处,有一座八角井,据介绍,当井水枯竭时,可见“云液”二字,井水充盈时,只见一潭绿水,不见井底。又传还有一座八角井位于云台观后殿西侧池畔,其下深处有暗流,与井相通,修建云台观的木材,就是从井中涌出的,只是此井早已用生铁水凝铸,令人难寻其踪迹了。当地群众流传着“八角井照南天门”的说法,意即有人到此俯井观看,可以见到天上的南天门。
龙 洞
云台观后殿西北角有龙洞。传说,洞口有石栏、石门,上有9级石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洞宽5尺,高6尺,可容3人并行向里走8丈多。洞内两壁、顶板,均刻有人物图形,入洞8丈多处,立有厚石壁。据传,石壁后面还有洞相连,神秘莫测。

图片


天师墓
云台山有天师墓。传说,祖天师张道陵白日飞升侯,为了有确证的地方,人们视之为衣冠冢。云台观后山,一处用钢筋混凝土搭成的架子,为云台山景区时所为。据介绍,这座古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发掘过,打开两间石室,发掘陶罐等物六十余件。石墓里有很多间石室,墓穴纵向一直通到大殿,连成一线。判断依据时天旱时,其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尽相同。
图片
云台巍巍,老君启圣,道范昌流,吾等当共慕云台清虚,澄神寡欲,体道修真,恪遵太上清静之教,为无为於此心,事无事於天下,以重兹山,以福国祚。云台山是天师祖庭,道教圣地,览胜留题和考察者,代不乏人,数不胜数。唐元稹谪通州司马曾游云台山,并书行记于山之钟楼枋上。唐宋之问,马戴、宋祁、苏洵、蒲传正,明曹学佺、郭文娟、杨瞻,清陈荩等,均有诗作。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详细介绍云台山种种胜迹,并有飞白书峻仙洞三字于洞,其大如箕的记载。明清均设道会司于云台山上。1986年美国学者史蒂芬、1988年台湾道教协会理事陈俊哲、1994年国际老子道教协会会长黄史、台湾云台山大罗金仙府住持周秀梅、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制作者赵大琛、1994年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袁有根、1998年德国波思大学系博士生欧福克、2011年台湾嗣汉道教协会理事长张道祯等,皆寻根溯源于此。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自由容器
自由容器
推广中心